當前,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,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成為破局關鍵。房地產市場在總量上滿足人民群眾居有其所的需求,在質量上,還需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需求。在結構上,需要于區域層面優化土地配置,提升土地市場活力;在城市內部加強保障性住房供給,同時兼顧改善型需求。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,逐步消化存量房,建立健全保障房供給體系,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。
以廣東省為例,根據《廣東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公報》,相較于六普(2010年),廣東省常住人口十年間增加了2170.94萬人,總數達到了12601.25萬人。其中,外省流入人口(半年以上)達2962.21萬人。全省常住人口數量突破五百萬的城市有9個,其中廣州(1867.66萬人)、深圳(1756.01萬人)和東莞(1046.66萬人)的常住人口規模都已經超越千萬大關。廣東是大量流動人口的目的地,而廣東全省的常住人口則進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。
從長遠看,廣東省內存在持續性的居民住房需求。尤其是在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,人口凈流入導致土地供應相對供不應求。與此同時,部分中小城市產業發展同質化,產業基礎薄弱,導致人口吸引力不足,人口外流,這類城市的房地產庫存較高,面臨較大的去化壓力。
基于當前房地產的運行狀況,各地各相關部門也適時推行了相關政策,保障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。國家層面,央行推出四項政策措施: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,降低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,取消全國層面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,下調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.25個百分點。其中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、法治化原則,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,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,預計將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。
土地配置有待優化,應與人口流動和用途需求一致。過往的城市建設用地供應并未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現象相匹配,在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時,大城市的建設用地供給跟不上需求,形成了地價高、房價高的現象。
同時,“三大工程”中的城中村改造勢必會增加對保障房的需求。在快速城市化階段,城中村實際上解決了相當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低成本居住需求,高密度建成區也在知識溢出、人力資本累積和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給城市帶來競爭優勢。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把握改造節奏,統籌好保障房供給,避免城中村居住人口的生活和居住成本上漲,保持原有產業的成本優勢。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,需要轉變發展理念,從有居,到安居,從而樂業。在人民群眾需要的地方,為人民群眾建需要的好房子,提供更優質的居住配套公共服務,讓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。
(來源:南方日報,侵刪)
相關資訊
轉載本站文章圖片,必須署明來源搜陶網(www.honghaozy.com)外地站點加盟熱線:0757-82770008,QQ99880500 本站律師顧問:廣東中天鼎盛律師事務所:0757-93289933
家居產品導購QQ:632599208 找磚網全國家居經銷商Q總群:52515767 中國家居網絡媒體Q總群:69235136全國家居職業經理總群86188297 協會支持: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衛浴行業協會
版權所有:佛山市家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粵ICP備11050138號 HTML網站地圖